中国最后一位大师,晚年让人唏嘘……
2019-07-24 16:52:49
  • 0
  • 1
  • 38
  • 0

转载链接:

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612538836640822242&wfr=spider&for=pc

http://k.sina.com.cn/article_6371000777_17bbdc1c900100fmir.html?cre=tianyi&mod=pcpager_fintoutiao&loc=25&r=9&doct=0&rfunc=100&tj=none&tr=9&sudaref=www.baidu.com&display=0&retcode=6102

有一位大师级别的泰斗人物,他一生都在做学问、做老师,甚至为此终生未娶。在我国建设的最关键时期,那些为国奉献的科学家中,有将近一半的人数都是他的学生。

而他本人,也是那个时代的最后一个大师。但就是这样一个学冠五车,桃李出色之人,晚年却过得相当凄惨,现如今也无人知晓。

他就是叶企孙,被我们抛弃得最遥远的学者,被我们遗忘得最彻底的老师。

一、中国最后一位大师

12岁的时候,叶企孙考取了清华学堂,是当时的清华的第一批弟子,也几乎是最年轻的弟子。在清华的学习,他一直名列前茅,并且凭借自己的努力前往美国留学。

在美国留学期间,他研究的物理学,在23岁的时候就已经研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精确的普朗克常数h值,在美国一举成名。除此之外,叶企孙还有一项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,那就是流体静压力对铁磁性金属的磁导率的影响。

有了这两项成果,美国人对中国科学家的看法开始不断刷新。不过,对于叶企孙来说,在美国留学从来都不是目的,而是手段。他真正想要做的是,是利用自己所学一步步振兴中国的科学,而后的事实证明,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。

回国之后,他担任的清华的老师,并且一手创建了清华的物理系,这一年叶企孙不过是27岁。在当时中国少有的科学家中,他是最年轻的,而所作出的成绩也几乎是最令人瞩目的,因此便有了“中国最后一位大师”的称号。

倒不是因为他后来没有出色的大师,更是因为他的成就加上他的学生阵容,让他几乎成为了一个难以超越之人。创建了物理学院之后,叶企孙并不满足。

在他一步步的带领下,清华又逐步健全了包含数理化等在内的6个系的理学院。可以说,在清华发展的初期,他撑起了半壁江山。

二、一生都在为学生

叶企孙的一生都在做研究,都在教书育人。进入清华任教以来,他不拘一格发现人才,培养人才。在新中国的院士中,有79名都是他的学生,在两弹元勋中,有一半以上都是师出于他。

“被人们所熟知的导弹之父”钱学森、中国核物理奠基人王淦昌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,杨振宁、李政道,他们的老师都是同一个人--叶企孙。他有着世界著名的一批学生。不管是作为老师,还是作为研究者,叶企孙都是相当成功的。

叶企孙特别注重因材施教,他从来都不会用学历看人,华罗庚就是一个相当好的例子。华罗庚之所以能够在后来成为数学家,叶企孙可以说是他的伯乐。在众人的反对声中,他将初中学历的华罗庚带入清华。

并且在适当的时机,帮助华罗庚出国留学,这才有了我国后来的“现代数学之父”。在抗日战争中,他的学生熊大缜被诬陷至死,叶企孙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都在为他奔走,只为还他一个公平。

不管是作为学者还是作为老师,叶企孙都是相当成功的,并且值得我们永远怀念。如果一定要说遗憾的一点,那就是他对自己太狠了。

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,为了因材施教,他经常一个人工作到深夜。但是在他最难受、最孤独、最无助的时候,他都只能默默忍受,因为他一生未娶,始终没有一个家。

三、晚年沦为乞丐少有人知

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,我国经历了一场特殊的运动,在那期间,叶企孙不幸被牵连。幸而后来事实清楚,他终于被放了出来。但或许是因为年龄大了,或许是因为这一生太操劳,叶企孙已经神志不清。

在这种情况下,他没有家人,被放出来之时也没人知道。生病的他只能独自一人砸大街上游走,但即便如此,他的脑海中却依然记得学生、记得清华,记得那些他曾经付出了一生的东西。

年迈的叶企孙走在中关村一代,穿着与乞丐无异,他常常会在垃圾堆中捡一些食物,偶然也会在小摊贩手上讨得一星半点的水果。有时候他还会直接向迎面走来的学生伸手:有钱给我几个,所求不过三五元而已。

然而,在偶尔难得清醒的时候,他又会让自己远离学校,远离学生,他实在怕自己神志不清伤害到学生。这是他万万不愿意看到的,于是只要一清醒,他就尽量让自己躲得远远的。

但是他对于学生与清华的执念实在是太深。1977年,在叶企孙临死之前,他嘴里还含糊不清地说着这几个字:回清华,回清华……

对于叶企孙来说,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清华,献给了学生。年轻时候,他有过最辉煌的时候,晚年时候,他也有最落魄的时候。但就他临死前的那几句话来看,他应当是无悔的。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